钱荒应对
金属货币流通下钱不够用,即钱荒现象时常出现。北宋时期较具代表性。一是北宋政府管理铜钱比较严格。政府控制铸币权,且严禁所谓的"细小杂钱"流通,要求市场上通用铜钱,"每千钱须重四斤","仍每贯须重四斤半以上"。市面上流通的都是好钱。二是史家公议宋代所铸铜币为历代之最,宋太宗至道年间铸钱80万贯,宋真宗咸平三年增至125万贯,景德中183万贯,至神宗熙宁元丰年间,北宋一代的铸钱达到了顶峰,元丰三年为506万贯。(举个参照,唐代玄宗天宝年间铸钱仅31.7万贯)严格的货币流通管理,大量的钱币供应,仍然钱不够用,饱受钱荒之苦。
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283较为完整的记述了沈括与宋神宗之间的一次对话 。宋神宗问:钱币匮乏的过失在哪里? 沈括回答说:原因有八个。 大意是,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钱的需求大量增加,二是流通中磨损消耗减少的钱币。三是百姓熔化铜钱铸造铜器。四是钞法不稳,盐钞贬值,劣币驱逐良币,铜钱退出流通。五是金银没有作为货币进入流通。六是大量铜钱储存(常平仓)没能进入流通。七是铜钱外流严重。八是西北铁钱太多为患。沈括认为,前两个原因是没有办法解决的,最后一个原因是不用理会的。针对余下的五个原因,他提出五个对策。一是实施铜禁。二是稳固钞法,取信于民,减少铜钱退藏。三是金银为币,进入流通。四是加快钱币流通速度,“迁而不已,钱不可胜计”。五是禁止走私贸易,防止铜钱外流 。
需要交待的是,当时"钱荒"情况下,铜钱的购买力没有相应提高,说明他们所说的 "钱荒"只是流通中的铜钱少,而非通货缺乏(多种通货并行流通)。
千年之前,古人管理货币流通,就有如此高的智慧与成就,令人感叹。现在来看,当时钱荒的原因,主要是铜钱流通的激励结构扭曲了。主要表现有三。
一是相比盐钞及铁钱等,铜钱为良币。劣币充斥市场,良币退藏(窖藏),符合经济规律。
二是铜钱外流。边境或跨国贸易中,货币流通遵循良币驱逐劣币规律。优质的宋朝铜钱,符合边贸交易各方需要。《日本史》所述镰仓幕府时代日本国内流通的主要货币是宋铜钱。
三是铜钱销熔为铜器。金属为币,有个内在缺陷,金属是做商品消费使用,还是用做货币去交换别的东西,二者之间会产生竞争关系 (套利)。与沈括同时期的张方平曾说,"销熔十枚铜钱,能得精铜一两,造作器物,获利可达五倍"。利之所在,法不能禁,政府铸造再多的铜钱也无济于事 。
沈括的对策,实施铜禁与禁止走私,可在短期收一定之效。稳固钞法,有助于改善"劣币驱逐良币"状况。金银为币不足取,因为解决流通中某种货币过少,再增加一种货币进入流通,徒增货币流通之紊乱外,无法解决铜钱被驱逐的问题。
沈括对策的闪光点是"迁而不已,钱不可胜计。"
他认为货币流通次数越多,货币发挥的作用越大,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可以弥补流通中货币数量之不足。足见他对货币流通速度同货币数量的关系有十分明确的认识。这是世界货币思想史上最早明确表述的货币流通速度的思想,比英国威廉·配弟(1667年)或者洛克(1691年)的早600年,是古代中国货币思想史上宝贵的财富。可惜的是,沈括货币流通理论虽表述明确,其后似有应用,但多是星星点点,断断续续,没有形成理论上的系统化和操作上的经验化。
再说几句。中国货币史上有多次实行禁蓄钱政策。唐元和十二年颁布《禁蓄钱令》,规定私贮现钱不得超过5000贯,超过的限一月内买物收贮,如钱数过多,则不得超过两个月。违犯的按不同身份定罪,平民要痛杖处死。文宗大和四年又规定蓄钱以7000贯为限,超过1万-10万贯的限一年内,10- 20万贯限两年内处置完毕。五代时(如公元924年后唐)也多有禁蓄钱的规定。南宋绍兴二十九年(1159 年) 户部奏准民户积钱不得超过1万贯,官户不得超过2万贯;超过两年不用来买物的拘捕入官,告发的有赏。
历代也有禁止私铸铜器的规定。唐代多有禁止民间私铸铜器的规定,反复宣布禁令 。比如,玄宗开元十七年(公元729年)、代宗大历七年(公元772年)、德宗贞元九年(公元793年)、宪宗元和元年(公元806年)、文宗太和三年(公元829年)的大规模的铜禁。宋代就不用多说了。明代也是如此,明皇室对铜的使用严加限制,成祖初,"有销新旧钱及以铜造像制器者,罪比盗铸",但少有成效。清朝也是如此,雍正时曾下旨禁止民间铸造铜制器皿,但收效甚微。
禁是禁不住的。禁蓄钱和禁止私铸铜器, 都没有改变铜钱不足用之事实。法律和行政措施的作用,可以在短时期缓解问题,不能长时期与经济运行规律相抗衡。解决经济问题,还是从经济规律着手,关键是矫正激励结构,让市场的力量引导经济行为指向正确的方向。而不是任凭主观热情蛮干。
换个角度看,北宋钱荒,或许就是对铜钱质量要求过好之故。若放民私铸,铜钱退藏与外流就不会发生。至于铸币足值不足值,市场上说了算。历史上也有不少不足值铸币流通但物价稳定的例子,如汉文帝时期的"榆荚半两",北魏时期的"风飘""水浮"。
再回味一下,两宋时期,应当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成就的一个高峰,除武事略有不济外,两宋皇朝,在经济社会管理上,不论理念和做法,都是极高明的。就钱荒而言,他们大抵不会不知铸造不足值铜钱可以解决钱荒问题,没有这样去做去想,说明当时人们的操守,也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高峰。
附: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83(节选)
上嘗問:公私錢幣皆虛,錢之所以耗者,其咎安在?
括對曰:「錢之所以耗者八,而其不可救者兩事而已;其可救者五,無足患者一。
今天下生齒歲蕃,公私之用日蔓。以日蔓之費,奉歲蕃之民,錢幣不足,此無足怪;又水火淪敗、刓缺者莫知其幾何。此不可救者二也。銅禁既開,銷錢以為器者利至於十倍,則錢之在者幾何其不為器也?臣以謂銅不禁,錢且盡,不獨耗而已。異日,富家備寇、攘水火之敗,惟蓄鹽鈔,而以藏鏹為不利。鈔之在民以千萬計。今鈔法數易,民不堅信,不得已而售鈔者,朝得則夕貿之,故鈔不留而錢益不出。臣以謂鈔法不可不堅,使民不疑於鈔,則鈔可以為幣,而錢不待益而自輕矣。古為幣之物,金、銀、珠、玉、龜、貝皆是也,而不專賴於錢。今通貴於天下者金銀,獨以為器而不為幣,民貧而為器者寡,故價為之日輕。今若使應輸錢者輸金,高其估而受之,至其出也亦如之,則為幣之路益廣,而錢之利稍分矣。錢利於流。借十室之邑有錢十萬,而聚於一人之家,雖百歲,故十萬也;貿而遷之,使人饗十萬之利,遍於十室,則利百萬矣。遷而不已,錢不可勝計。今至小之邑,常平之蓄不減萬緡,使流轉於天下,何患錢之不多也?四夷皆仰中國之銅幣,歲闌出塞外者不貲。議者欲榷河北之鹽,鹽重則外鹽日至,而中國之錢日北。京師百官之饔餼,他日取羊牛於私市者,惟以百貨易之。近歲,以疥疾乾沒之為蠹,一切募民入餼牽於京師,雖革芻牧之勞,而牛羊之來於外國,皆私易以中國之實錢。如此之比,洩中國之錢於北者,歲不知其幾何。此皆作法以驅之,私易如此者,首當禁也。此可以救者五也。
河、隍之間,孤絕一隅,歲運中都之幣以實塞下者,無慮歲數十萬緡,而洮、岷間冶鐵為幣者,又四十萬緡,歲積於三州之境。物出於三州者有窮,異時粟斗百錢,今則四五倍矣,此錢多之為禍也。若不以術洩之,數十歲之後,芻粟何止率鍾而致石。今莫若洩之羌中,聽其私易,貫率征錢數十,歲已得數萬緡。以吾之滯積,而得戰馬、餼羊有用之物,歲入之芻粟遂減數倍之價,一術而數利。中都歲送之錢,但以券鈔當之,不徒省山運之勞,而外之所洩,無過岷山之鐵耳,此不足為害者一也。
往期文章
1. 只有宽货币才能安全去杠杆
2.《咏钱》赏析
3.货币史笔记
4.少则重多则轻
5.货币单位